为推动“产教融合、科创融汇”,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落实基于“岛链课程”的模块化培养体系,实质化运行“场景化、项目化、实战化”的教学模式,5月23日下午,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刘广涛与一汽模具工程师秦健,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装配技术创新岛开展了项目式实践教学。学院青马班13名同学参与学习。
学生“拧紧工艺”实践
此次实践教学项目“白车身车门自动装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攻关项目”是我校与一汽模具共同承担的一汽集团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以一汽大众、红旗系列车型的创新研发为实践载体,聚焦关键工艺与智能装备两大特征主线,深度剖析车门智能装配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与多维度实践探索,全面掌握白车身车门智能装配的关键核心技术,全力实现白车身车门智能装配技术的落地实施,助力相关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为汽车制造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调整线车门自动装配中试基地布局
基于“白车身车门自动装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攻关项目” 的真实任务需求,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共同开发了配套的实践任务书,涵盖拧紧工艺和抓手工艺两大核心任务点。为营造高度仿真的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被分组组建为多个乙方供应商团队,团队成员分别担任现场经理、现场安全工程师、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等不同岗位角色,沉浸式体验企业实际工作场景。教师则模拟甲方技术支持身份,全方位指导实践过程。实践任务书以项目例会的形式正式下发,例会中着重强调关键技术要点与核心工艺流程,明确要求乙方(学生团队)以实践视频剪辑、PPT 汇报的形式,向甲方(教师)进行项目成果交付,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度掌握技术要领,切实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抓手工艺”实践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场景化、项目化、实战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度参与从任务接收、技术攻关到成果交付的全流程实践,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为培养适应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成功范例。
(初审:刘富凯 复审:门宪琳 终审:梁法辉)